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行动方案

作者: 时间:2019-12-16 点击数: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行动方案

(校政〔2019〕107 号)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彰显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理念,深 入挖掘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各教学环节的育人功能,形成各类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一)注重顶层设计

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学校统一制订《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表》。相关部门要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着力提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 入各类课程教学的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

(二)推进改革创新

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发展诉求,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探索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新思路与新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确保课程思政目标全面实现。

(三)坚持分类指导

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和学科思政。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明确每一门课程的思政功能,落实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职责,推进课程思政的理念、目标、方法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课程教学大纲,体现到教学方法设计中,贯彻到教师培养考核中,转化为任课教师丰富生动的教案、讲义,合力打造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声的育人格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二)具体目标

建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终生难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示范通识课和专业课;开发一批具有我校特点的系列特色课程;培养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 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三、实施范围

全校各专业列入培养方案的各门课程(含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教育环节)。

四、主要举措

(一)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1.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以学生为本,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从学生所思所想、社会热点、国际国内形势、现实问题等导入教学内容,实施“跟进式”思政教育,确保党中央最新精神在第一时间进课 堂,以鲜活内容实现思政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协调好思政理论课程之间和各学段之间的内容衔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案和课件质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领航作用;创新教学方法与艺术,推广专题与“微课”相结合,集中授课与 小组研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形成一批精彩教案、精彩课件、精彩微课。

2.完善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牢固确立强化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课程目标,注重开展理论性学习。在保持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板块,稳步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全面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创新教研室体制架构和组织形式,组 建多元结合的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题式教学,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牵头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协同单位:教务处、各教学单位

(二)增强通识和专业课程育人功能

1.充分挖掘通识与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各门课程都应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导大学生在国家发展和个人前途的交汇点上思考人生,增强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要从社会运动发展及其比较中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从其学科价值中挖掘独特的行业价值、历史内涵、文化诉求;从学科实践中分享每个教师独特的学习经验、人生体悟、事业感受;从其发展历程中挖掘代表人物不畏艰苦、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追求卓越、不懈奋斗的光荣历程。

2.有效发挥不同类型课程的德育功能。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 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通过组建专业项目团队、常态化训练和竞技比赛,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勇攀高峰、果断勇敢和团队合作的良好品格。专业课程应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有时代担当的专业人才;各实践教学环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认真遵守职业规范,努力钻研业务,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3.坚持科学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要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有机结合,明确各门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在知 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 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工匠精神。要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和科学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明辨 是非,为学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牵头单位:教务处

协同单位:各教学单位、党委宣传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办公室

(三)丰富完善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1.增加哲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选修课数量。整合学校相关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优质课程,增加一批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优质选修课程,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优势。通过专题讲座、团队学习、理论宣讲、 互动交流等教学形式,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跨专业、跨学科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

2.开发思政元素显著的系列课程。根据我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围绕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经国济民、出彩中原、乡村振兴、知农爱农以及黄河文化、豫商文化、农耕文化、畜牧文化等主题,组织相关学院开展专题研讨,开发饱含思 政素材和德育元素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分层分类宣传中华 民族当代发展成果,激发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和传承民族 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牵头单位:教务处

协同单位:各教学单位、党委宣传部、科学技术处、信息化办公室

(四)启动建设各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1.组建各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各学院以专业为单位进行申报,经专家评审和公开答辩,获得资助的教学团队与学校签订工作任务书。学校对教学团队实施目标管理,由所在学院负责具体监督、管理工作。建设期满后提交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总结报告,由教务处组织专家对资助团队的各项成果进行评估。

2.编制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计划。各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应将课程思政理念充分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结合行业和地域文化、办学特色和专业目标要求,梳理挖掘本专业各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功能,凝练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要求,研究提出人才培养方案中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素质目标的详实内容,编制完成各专业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计划。

牵头单位:教务处

配合单位: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办公室

协同单位:各学院

(五)组织实施课程思政引领专项计划

1.立项建设课程思政专项教改项目。在校级教改项目中设置“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项”,鼓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含实践教学环节)团队吸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联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申报人填写《课 程思政专项教改项目申报表》,经课程所在单位审核推荐,报高等教育研究所组织专家评审确定。高等教育研究所参照学校有关制度,对课程思政专项教改项目进行遴选、管理与验收。

2.培育选树一批学科育人示范课程。在校级课程建设项目中,面向人才培养方案的各门课程设立“学科育人示范课 程”专项,经课程所在单位审核推荐,报教务处组织专家评审确定。教务处参照学校有关制度,对学科育人示范课程项 目进行遴选、管理与验收。

3.切实做好过程监督和结果评价。获准立项的课程思政专项教改项目和学科育人示范课程,应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活动,把德育知识融入日常教学过 程中,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

4.倾力打造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和各教学单位的课程思政骨干教师,组建跨学科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围绕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实质内涵、育人目标、具体路径、实现方式等开展系统性的研究,凝练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学校课程 思政的全面实施提供理论支撑。

牵头单位:高等教育研究所

配合单位:教务处

协同单位:各教学单位

(六)统筹推进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1.修订完善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由课程负责人牵头组织任课教师,系统梳理挖掘本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思政功能,凝练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和核心内容,将其列入课程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和对应的教学 内容中,并落实到教案、课件和教学案例中。

2.举办课程思政主题教学设计大赛。各教学单位要组织 全体教师依托课程教学内容,精心准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切实把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情操、精神追 求、科学思维等的教育融入所授课程的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各教学单位遴选推荐课程思政效果优秀的教师参加学校课程思政主题教学设计大赛,填写并提交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书,讲授课程思政示范公开课,通过不同层面的展示交流,引领带动课程思政 不断推向深入。

3.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系列活动。在学校和各教学单 位分层举行课程思政公开课活动的基础上,举办课程思政示 范观摩课和课程思政微课教学技能竞赛,重点探索思政要素有机融入、有效呈现于课程教学的方式和手段。组织开展课 程思政工作研究论文征集活动,评选课程思政优秀教师、优秀教案和优秀课件,积极组织课程思政骨干教师工作坊等专 题研修交流活动,促进广大教师课程思政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整体提高。

牵头单位:教务处

配合单位: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办公室

协同单位:各教学单位

(七)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1.持续提升教师的自身修养。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新时代好教师要求,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 价值判断、选择、塑造能力,充分了解党情、国情、社情、 民情,全面认识中国教育辉煌成就,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教育。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 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的监察监督,强化师德考评,体现奖优罚劣,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 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解决 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

2.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 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意识。要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新教师上岗培训和教师职中培训体系, 通过内培外引和示范带动,持续提升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技 能,使立德树人理念深入教师心中,内化为教师的实际行动。

3.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监督体系。持续强化对课堂、论坛、讲座、网络等阵地的管理,实施对《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等 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全体教师严格遵守课堂教学的纪律要求。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各级教学督导应在督导笔记和听课记录中充分体现课程思政实施情况的内容。完善“学评教”指标体系,体现课程思政育人评价指标,使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成为“学评教”中的重要内容。

牵头单位: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办公室

配合单位:党委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信息化办公室

协同单位:各教学单位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各成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党政齐抓共管,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目标落小、落细、落实。各基层教学组织应定期组织教师集体 备课,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素材,找准知识技能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引导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学科思想品德教育。

(二)营造良好氛围

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要充分利用校内外传统媒体、校园网、微博、微信、校报等多种媒体,大力营造“课程门 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舆论氛围,宣传表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以榜样故事赋予改革参与者创新进取的源动力,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切实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相关部门要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好做法、好经验,积极组织申报各级教学改革成果奖。

(三)严格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办公室、教务处、学工部和各教学单位要联合加大教风学风督导检查力度,及时掌握课堂教学情况和效果。各级党团组织和学生管理部门要加强学籍管理 和宿舍管理,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状态,通过全方位的思想教育和帮扶工作,切实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困 惑。任课教师必须认真履行课堂教学第一责任人职责,强化课堂教学管理,严肃课堂教学纪律,积极反映对教学工作的改进意见和建议,经常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分析。

(四)完善考核机制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的专项督查,查漏补缺,督促整改,并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情况 和实际成效纳入各教学单位党建、教学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教师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选拔 培训中,将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课程育人的情况作为重要指标。

(五)提供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课程思政专项经费,通过项目形式对立项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教改项目、示范课程、研究中心等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

 

 

学校地址:(龙子湖校区)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北路6号 (英才校区)郑州市惠济区英才街146号 (北林校区)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16号

Copyright 1998-2020 备案审核:豫ICP备15026586 招生咨询电话:0371- 86176188 总值班电话:0371-63515868